close
2007年2月的某一天一個人來到了三芝"芝蘭公園",一個我曾經熟悉現在卻陌生的地方,停好了車一路上聞著海水味道走到了沙灘,低著頭開始尋找看看有無比較特別的貝殼,突然間被這奇怪的生物嚇了一跳。
從沒見過這種生物的我ㄧ開始以為是烏賊在吃貝殼,後來給他仔細觀察才發現那個殼其實是烏賊本身而不是被他獵食的對象。
從小就對這些奇特的東西特別有興趣還為了這平常難得一見的可愛生物足足看了30分鐘才離去。
回到家後就開始上網搜尋此生物的相關資訊原來這背著殼的烏賊是扁船蛸。
以下是扁船蛸相關資訊:
學名:Argonauta argo
中文名:扁船蛸
型態特徵:殼大形,質薄,鸚鵡螺狀,殼外表具有放射肋,與背脊相交處形成尖銳瘤突。殼為象牙白,放射肋周圍為淺褐色,殼面和背脊交接處為深褐色。
台灣附近海域屬於船蛸科的章魚目前記錄到兩種,其中─扁船蛸Argonauta argo是現生船蛸中最大型的,雌性的外套膜長度則可達12公分左右,體殼直徑約為25~45公分,大而扁,顏色乳白且稍呈半透明狀,僅殼緣尖銳的疣突上呈黑褐色,殼表上的放射肋細而密,數量可達50條,每條放射肋與一個疣突相連,有些肋呈分叉狀。雄體不具外殼,體型很小,全長僅及雌體的二十分之一,小於2公分。
(以上資訊來自台灣貝類資料庫與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