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完淡水黑店排骨飯後就起身前往老梅去親眼看看每年四~五月的"綠石槽"景像,由於去年想到要來拍照時已經6月了所以石槽上的海藻剩下不多,這次看來運氣還算不錯只是來的時候已經在漲潮了。

老梅石槽01.JPG

石槽的範圍約為一公里但是較為集中與壯觀的是在中央部位。

老梅石槽02.JPG

"綠石槽"在地理名詞中,應稱為"潮溝"或"海蝕溝",這些排列整齊的石槽,是由於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海岸邊的火山礁岩,在波浪長期的沖刷下,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而形成溝槽, 這種特殊的"石槽"地形景觀,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浪花滋潤了石槽的岩面,也開始滋生"石蓴"、"裂片石蓴"和"扁石髮"等綠色的海藻,等到四月份東北季風漸歇,石槽就長滿了一大片綠色的海藻,也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海岸景觀。(以上部分相關資訊來自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老梅石槽03.JPG

"綠石槽"只出現在四、五月份,隨後海藻就在夏日陽光的曝曬下而消失,所以喜歡攝影的朋友可能要把握這兩個月的時間拍照時也不要去採踏道石槽上的海藻並注意自身安全,當天拍攝時的海浪拍打岸邊時約有二~四公尺景象雖然美麗但也暗藏危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cor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